咨询热线:400-8036-877
编者按:《迪亚摩长沙》一书由长沙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整理、岳麓出版社出版。 本书是一套反映长沙风光、历史人物、故事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的描写性、写意的长沙读本。 该套丛书以长沙人文历史为基础,以43处极具代表性的山水、城市、教育科技遗产景区为纬度,全面深刻地描绘了长沙千年发展的内在轨迹,并对建设进行反思。湖南人民精神家园的演变与演变. 它不仅是对长沙古城历史面貌的真实还原,也是对长沙未来发展的理性反思。 本书以散文方式勾勒历史,用场景引导人,用人讲述历史,用场景抒发情感。 它集史料的厚度、专着的力量、叙事的灵活性于一身。 线条充满了松散的哲学思想和诗意的肖像。 现将全文分节转载,以飨读者。
接上篇文章(时事学院:新学之始,英雄之始1.湖南近代教育的开端)
时事学院:新学习起点的新锐人才
长沙市中山西路有三桂街(又名小东街)。 这是一条很有历史的老街。 三桂街15号有一栋老房子。 门是双扇的,门腰上有一个铜环,漆成深红色,显示出历史的痕迹。 门楣上悬诗人夏承焘(1900-1986,字瞿禅,晚年改名瞿言,别号谢林、孟虚水,房名月轮楼、天风阁、御林堂) 、朝阳楼。他是浙江温州人,一生致力于词的研究和教学,是中国现代词的领军人物之一。先驱者书写的“天逆录”三个大字这座城市的创始人也展现了它的历史年轮,相传这里是清代大学士刘全志最早的宅邸,刘全志是长沙人,民国二十五年中进士。乾隆年间(1760年),乾隆、嘉庆年间为官50年,历任左都御史、吏部侍郎、礼部侍郎、侍郎。兵部、学士学位协办单位。 他是《四库全书》的第一人。 70岁时,他光荣退休回到家乡。 死后,被封为太子少保。 刘全志有兄弟三人,所以这条街被称为三桂街,附近的几条街也被称为太平街、联胜街、结桂街、吉祥巷、复兴街、复兴街、小东街(皇帝是大老板,当时人们也称刘全志为“相国”。 毗邻三桂街的楠木殿内,尚存相国寺遗址。 光绪年间,该宅为益阳翰林周贵吾(历史学家周谷城的祖父)所有,将其改造成三进四合院式府邸。
然而,熟悉长沙历史的学者知道的是,这里是孕育晚清维新运动的机构“时务学堂”的旧址——这个“影响半壁江山”的学堂。 “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”是长沙这座城市的荣耀和荣耀。 骄傲的,本来可以高调推出,却凭借仅剩的狭小面积(只剩下原来面积的八分之一),悄悄躲在长沙粮油公司(现福祥粮油公司)宿舍区。油链公司)和长沙市粮食局里面,很少有人知道。
走进长方形的院落,右边是原房主陈云章(1911-2004年,益阳天成县人。早年毕业于湖南大学,后创办职业教育,接手《新潮日报》,并曾任省第九职业学校校长“四磨路”校长住所、中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湖南省工业协会会长、湖南省参议员等)。 大门正对面是天逆堂,是陈云章纪念父亲陈天逆的纪念馆。 门楣左侧的铭文为历史学家周谷城手书。 陈天妮本身也是一位著名学者。 历任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、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、湖南大学首任中文系主任二十余年。 还与著名音韵学专家曾云谦教授一起担任湖南省官书店编辑。 与人合着《中国通史》,在史学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。 天泥殿红砖墙,门楣突出绿色琉璃瓦。 门上挂着陈天妮写的一副对联:“一代宋欧联史席;千秋斑马为前身”。 横批“高山巍然”。 在这副对联中,他借用了历史界领军人物宋奇、欧阳修、班固、司马迁的话来形容自己。 殿内供奉着陈氏家族的灵位,陈列着一些名人的题词、纪念文字和奏疏。 其中有孔德成(1920-2008,字玉如,小号大圣),孔子第77世长孙,第31代。 严圣公,大成智氏始祖封祀官,台大等大学教授),李锐(1917-2019,平江人,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,党史专家)台湾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义(1921—2007,衡东人,著名学者、政治家)分别题写墨迹,以及马鹤龄(1920—2007)1995年题写的对联一幅。 2005年,湘潭人),台湾前领导人马英九的父亲、蒋介石的秘书:“云一位老人从海峡对岸飞来,庆祝文坛盛会;张竹香,一群仙人仰视他,留在了历史博物馆的树顶上。” 还有许多珍贵的合影,如晚清湖南高僧海印画像、民国初学者海印画像等。 著名诗人王开云、书法家黄子源、江苏学政、岳麓书院、城南书院院长王先谦。 庭院右侧,一堵覆盖绿色琉璃瓦的高墙矗立在“天泥殿”和“思摩路”之间,是整个宅院的中心。 墙上镶嵌着梁启超题写的《时事学堂旧址》、李树义父亲李小丹题写的《时事学堂碑记》、李匡松题跋、陈云章题词四块珍贵碑刻。 四个铭文排列成一排,显示出这个地方不寻常的历史。
2.鑫海骨干训练营
时事学院从开办到关闭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,但它所播下的改革、政改的种子却有燎原之势,特别是它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,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。
时事学院只录取过三次: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8月28日,录取了40名学生;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8月28日,录取了40名学生; 次年3月1日第二次录取内部学生30名。 ,外部班学生18人,附加班学生7人; 闰三月,第三批学生入学,其中内班学生46人,外班学生52人,北洋学生各10人。 然而,在这两百多名学生中,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。 尤其是头等舱四十人中,不仅有北洋政府教育局长、北京师范大学首任校长范元廉、中央研究院院士、哲学社会学部委员杨树达等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李富士,中国第一位博士生。 物理学博士、黄埔军校代理校长兼教育长方定英等教育学者,以及更多1911年辛亥革命的英雄人物,其中包括李秉焕(1876-1900,别名胡村,慈利人),自立军起义烈士林贵(1875-1900,号叔堂,别号武安,湘阴人)、田邦轩(1879-1900,号伯益,号俊义,慈善家)、蔡忠浩唐才忠(1877-1900,名蜀山,常德人),唐才忠(1873-1900,唐才常之弟,浏阳人),幸存者秦立山,唐才智(1880-1966),字花城,绰号法尘(浏阳人,唐慈昌之弟),还有云南巡抚、护国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蔡锷等名将。 梁启超曾说:“我虽然只在时事学校学习了半年,但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。我逃到日本,班上40人中有11人随我而去。后来唐先生经常背着我去日本。”汉口革命,11人中,死了8人!” 他还说:“新旧之争,起于湖南,波动于京城。” 可以说,时事学堂不仅为1898年维新变法培养人才,更是1898年维新变法的重要舆论阵地。难怪杨叔达自豪地评价:“1900年的庚子叛乱”清朝、人民推翻元朝,都是时事师生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,一所短命学校能取得如此成就,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。”
熊希龄的《时事派》对联云:
八颗星谈天,三带谈地;
四种异教,同一民族的五个部落。
谭嗣同还写了一副对联:
江湖英雄,努力维持现状;
徐远、项的子孙无不称赞中兴。
他们都希望时事学院能够为改革运动贡献新的力量。 事实上,时事学院不仅做到了,而且做得非常出色。
这里简单介绍一下。
蔡锷(1882—1916),原名蔡根银,又名松坡,邵阳人。 他从小就开悟,聪明绝顶。 13岁考取进士,15岁在两千青年才俊中脱颖而出,考入时事学院,成为一等四十人中最年轻的一个。 求学期间,他与谭嗣同、梁启超、唐慈昌等老师的关系十分深厚,学习成绩也极其优秀。 他被称为“戴白帽子、穿浅衬衫的最小男孩”。 1898年政变、时事学校关闭后,他与林贵、李秉焕、蔡忠豪、田邦轩、唐才忠、范元联、秦立山等11名同学冒险离家出走。 他们历尽艰辛,从长沙迁居上海,又东渡日本,追随梁启超、唐才常继续求学。 1900年,十名时事学生回国,参加唐慈昌在武汉组织的自立军反清起义。 他受唐慈昌委托,前往长沙劝说新军首领黄忠豪,同时在湖南起义。 黄忠豪不赞成起义的时机和策略,而且他很珍惜蔡植的青年才俊,所以几乎把他软禁在自己家里。 几天后,自立军起义失败。 唐慈昌、林贵等师友,以及湖南弟子五十余人惨遭杀害。 蔡幸幸免于一死,心却被刀割伤。 他曾赋诗“谈唐唐义祭,万民为浏阳哭”。 逃回日本后,他将自己的名字从艮寅改成了鄂,意思是“磨砺锋芒,报仇雪恨”。 他决定参军,考入士官学校,以便日后掌控军队。 1911年辛亥革命后,29岁的蔡锷在云南领导重九起义,推翻了杀害他两位恩师的清朝。 四年后,也就是1915年,蔡锷发动了保国灭袁的战争。 蔡锷以坚定不移、大无畏的精神和为国为民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,终结了袁世凯复辟皇权的梦想,为拯救中华民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。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秦立山(1877-1906,原名丁一,又名游,又名敦公、公皇,原籍江苏省吴县,长沙人,曾任《清异报》主笔)自立军起义的组织者、幸存者。 1901年,他创办了《国民日报》,这是留日学生中第一份宣传革命的报纸。 1902年,与章太炎等人发起亡国纪念会。 同年,他在上海创办左新社,创办月刊《大陆》,极力反驳康良的保皇主义言论。 此后,他继续从事反清活动,直至积劳成疾,英年早逝。
周鸿业(1878-?字伯勋,湘乡人),自立军起义幸存者,战败后返回日本。 1902年在东京参与创办《国民日报》和《旅行译编》。 同年,他与章太炎等十人发起“纪念中华民族灭亡242周年”,后又参与组织“中国青年协会”和“军事与人大教育学会” 。 中华民国成立后,任财政部副部长,着有《万国宪法》。
戴哲文(1879—1907),字君友,又名世平,新化人,出生于造纸业富商家庭。 他的二姐夫袁继流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的语文老师。 时事学校停办后,东渡日本留学,结识黄兴,加入华兴社,参与组织平里流起义、邵阳起义、广西起义等反清活动。 《新华社爱国者戴喆简史》载:
光绪三十三年,黄兴、谭仁丰从越南攻打龙州,哲文负责筹集军饷。 战争初期,哲文到桂林会见松坡,一起游说广西巡抚张明启。 明齐命令清军停战,革命军进入龙州。 当时,哲文已经病重; 为革命军运送枪械的弟弟石泉、弟弟石云因劳累中暑而亡。 他的妻子肖也病重。 松坡怜悯他,劝哲文要好好保重身体,哲文没有听从,累死了。 松坡亲自护送三兄弟的灵柩回家乡,安葬于戴氏祖坟。 哲文无子,松坡提议由长兄石渠子四皓为继承人,提议获得批准。 葬礼结束后,四皓随松坡返回桂林。 曾就读于广西讲堂、湖北陆军中学,后参加武昌首艺。 中华民国成立后,松坡请求中央追认哲文为烈士,并将其供奉于湖南烈士陵园。 四浩被派往日本当军官学员。
杨树达(1885—1956,字玉甫,小号继伟,后号乃林翁,长沙人),长沙人。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阅读《汉书》。 13岁入时事学堂,后师从叶德辉,精于训诂之学。 后来,他被派往日本留学,精通日语和英语。 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,在长沙多所学校任教。 1919年,加入国民保健会,与毛泽东等人一起进京上访,“驱张(敬尧)”。 范元联担任教育司长时,也进入了教育部。 宣先生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、清华大学,并不断写作。 后移居湖南大学任教,并定居长沙。 抗战时期避难湘西,讲授《春秋》班,启发学生。 1949年,他拒绝去台湾,甚至游说陈明仁发动和平起义。 随后,他在湖南大学、湖南师范大学任教,3次接受毛泽东接见,书信往来频繁。 直至1949年去世,这样的待遇在当时的老学者中还是相当罕见的。 其生平著作有7种,载于上海古籍出版社《杨树达文集》。
范元琏(1874—1927,字景升,湘阴人,实业家范旭东之兄),近代教育家,北京师范大学、南开大学创始人。 曾任私塾教师,后就读于时事学院。 维新失败后,赴日本留学,毕业后在首都大学任教。 1911年辛亥革命后,历任教育部副部长、中华书局编辑部主任、北洋政府教育主任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。 任职期间,极力推荐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。 1915年,与梁启超、蔡锷等人联合发起反袁护国运动。
李富士(1881-1947,原名李富士井,字泽民,祖籍江苏省吴县,生于上海),时事学校学生,后赴英国、德国留学,从事光谱学研究,并获得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。 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,其博士论文题目为《勒纳碱金属光谱理论的光谱实验研究》。 勒纳因其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 当时德国物理学界的伟大权威,后来成为20世纪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的爱因斯坦,也于1903年申请成为他的助手。 这样一位物理学大师建立的理论,却被一个25岁的中国年轻人推翻了。 这表明我国第一位博士生。 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非凡,达到了当时科学研究的最前沿。
中国第一重工业家范旭东(1883—1945,湘阴人,原名袁让,字明君,后改名范锐)是中国化学工业家,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。 他被誉为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”。
黄遵宪变法失败被罢官后,给时事学校的学生写了一句话:“国家年轻时,我将成为老将军,我将仰视你和曹蓝眼睛。” 充满了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和鼓励。 而这些学生也确实没有辜负前辈和老师的培养和教导。
在中国历史上,时事学院就像一道闪电撕裂了黑夜的一角,很快就被黑暗吞噬,历史又回到了最初的刺骨冰冷。 然而,沸腾的血液并没有白流。 英雄们用高贵不屈的生命,堆积起那个时代的墓碑,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前来的掘墓人。
1905年春,蔡锷从日本回国,受湖南巡抚端方聘任湖南新军教导处助理,执教新军。 有一天,23岁的蔡锷登上岳麓山,赋诗一首:
绿云绿树冲天,万水千山膜拜在眼前;
环顾中原,谁主宰,从容策马至山顶。
诗中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,也流露了他对革命的热情。 而这代表了时事学院的校风——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,坚忍不拔,留下一颗赤子之心照亮历史。
而这种本质、能量和精神将会生根发芽。 至少,它会给接受它启发的人以力量和鼓励。 购买旧址的学校校长、私营企业主陈云章也与他有着无形的联系,延续了他的风格。 1948年春,他以湖南省、长沙市六工农商团联谊会主席名义,起草了《致全国代表大会的信》,强烈要求“结束内战”。并呼吁和平。” 随后,他率领6个省市工农商团体代表,阻止长沙央行将金银、银元、美元走私出省。 1949年2月,“天泥路”成为中共湖南省工委造反组织联络点。 刘公武、蔡七才等著名人物常云集于此。 为了和平解放长沙,他说服了陈明仁等政治领导人。 4月25日,何何亲自前往东安县,带着唐生智来到长沙。
了解学校现状
确定就读意向
按学校/课程类型筛选
按师资力量筛选
了解校园位置
参观学校环境
参加入学测试
学校录取通知书
入学手续办理
正式缴费入学